- · 《钢铁》编辑部征稿要求[10/30]
- · 《钢铁》杂志社刊物宗旨[10/30]
- · 《钢铁》期刊栏目设置[10/30]
- · 《钢铁》投稿方式[10/30]
骆铁军: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加快实现钢铁行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4月9日,以“共商产业合作新格局,共建钢铁发展生态圈”为主题的“2021首届RCEP(北部湾)钢铁发展论坛暨中国钢铁工业‘十三五'科技创新成果展(广西站)”在广西防城港成功召开
4月9日,以“共商产业合作新格局,共建钢铁发展生态圈”为主题的“2021首届RCEP(北部湾)钢铁发展论坛暨中国钢铁工业‘十三五'科技创新成果展(广西站)”在广西防城港成功召开。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出席论坛,并作《把握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加快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》专题报告。
骆铁军首先回顾了2020年我国钢铁行业的运行情况。他表示,2020年,我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,钢铁行业经受住了疫情冲击和考验,凭借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,粗钢产量增长至10.65亿吨,同比增长7%,表观消费量达到10.5亿吨,同比增长9.8%,生产、消费、效益均实现增长。今年以来,我国钢铁行业稳中有进,发展好于预期,总体表现为需求增加、产量增长、价格上涨、利润向好。但是,我国钢铁行业未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仍面临一系列艰巨的任务,具体如下。
一是产能、产量双控,保有效供给。近几年在需求拉动下,我国钢铁产量持续保持增长,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发展。但长远看,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的转变,GDP中投资占比将逐步下降,消费占比将逐渐提高,单位GDP粗钢消费强度也将逐渐降低,2020年和当期的钢材“非常态”消费不可持续。近期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针对钢铁行业控产能、减产量、回头看进行了部署。控制产量过快增长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,是国家经过全局平衡后做出的战略抉择,全行业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,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。
二是转变自给自足的观念,适应钢铁进出口新发展格局。面对国内市场需求有增长、资源和环境有约束、绿色发展有要求的前提,钢铁行业要处理好需求增加的可能性、降低产量的必要性、增加进口的必然性、减少出口的紧迫性这“四性”的关系,加快转变国内钢材自给自足的观念。在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下,钢铁行业应全力满足国内需求,但国内钢材缺口可用进口来补充,要逐步适应净出口向净进口的转变,同时鼓励高附加值、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出口,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
三是打好绿色低碳发展攻坚战,力争“十四五”提前实现钢铁行业碳达峰。中央财经委第九次会议已经把碳达峰、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。钢铁行业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又要实现碳减排,应通过粗钢产量下降实现碳达峰,不断推动低碳冶金技术取得突破,持续优化工艺结构,提高电炉钢比例。同时,加大力度推广高强度钢材,这既是钢铁产品升级换代的需要,也是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要求。前期我国大力推进三级螺纹钢、高强汽车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,未来应继续提高高强度钢材使用,实现碳减排。
四是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,着力突破钢铁行业发展短板。多年来,我国钢铁工业从引进、消化、吸收、再创新,发展到自主集成与创新,实现绝大多数钢材品种自给率超过100%。但在航空航天、海洋工程等一些关键用钢领域还存在短板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钢铁行业研发投入占比(R&D;)从2013年的0.83%增长至2019年的1.26%,但与制造业1.45%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。创新不易,但科技创新正是未来解决新材料“卡脖子”问题的核心。论坛同期举办的“十三五”科技创新成果展既是对历史的回顾,也是对未来的鞭策,钢铁行业仍需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新的突破。
对于RCEP协定的签署对钢铁行业带来影响,骆铁军表示,钢铁行业要紧紧把握RCEP带来的新机遇,不断提高我国钢铁行业开放合作水平。近年来,我国钢铁企业持续开展国际产能合作,与RCEP成员国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基础,协定的签署必将为我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。RCEP有望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实施。在此窗口期,骆铁军建议钢铁企业提前谋划,主动布局,进一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,不断提升我国钢铁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。
责任编辑:陈修龙
文章来源:《钢铁》 网址: http://www.gtbjb.cn/zonghexinwen/2021/0411/856.html